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9
0
Software Development

AIware開發系列 第 19

AIware開發19.AI硬體與軟體協同設計挑戰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一、前言

隨著AIware成為主流,人工智慧驅動的創新已不再停留於軟體本身,硬體設計的突破已成AI性能釋放和應用規模化的根本門檻。從雲端資料中心、雲端AI服務器到邊緣智慧裝置、人機介面、自走車、IoT工控系統,只有軟硬協同設計,才能使AI模型潛能最大化,同時控制成本與能效。本章聚焦AI加速硬體對軟體架構、性能優化的深遠影響,並以產業實踐與協作平台(如Perplexity.ai)做具體剖析。

二、AI加速硬體的典型特性

1. 異質多核與平行運算架構

現代AI硬體如GPU、TPU、NPU等,皆設計成多核心并行運算單元,能同時進行大量矩陣、向量計算,專為神經網絡及深度學習任務優化。GPU高頻記憶體帶寬及深度流水線大幅加速訓練與推理,TPU則在極高密集度算力下壓縮能耗,NPU主攻終端設備低功耗AI推理。
2. 資料傳輸和記憶體帶寬瓶頸
AI模型規模愈大,讀寫速率與通道頻寬限制開始主導系統效能,資料搬移(如CPU↔GPU↔主存)延遲、頻寬瓶頸壓縮了推理與訓練提升空間。先進AI伺服器強化HBM(高頻帶寬記憶體)、PCIe Gen5/6等技術來減緩瓶頸。
3. 數據流局部性與資料蒐集
高階AI加速硬體普遍具備資料局部性(Data Locality)優化,即減少不必要資料搬移與複製、強調就地計算。軟體設計須結合快取機制與分散式記憶體管理,減少傳輸能耗並提升效能。
4. 多層次優化指令集與專屬硬體加速
現代加速器支援自定義低位元操作(如8bit/4bit量化)、特殊矩陣乘法(Tensor Core)、稀疏運算等,專為AI模型裁剪和輸出加速。軟體需要緊密配合底層API(如CUDA、ROCm、OpenVINO)與框架(如PyTorch、TensorFlow)調用。

三、AI硬體對軟體架構和性能的深層影響

1. 軟硬協同設計的必要性

軟體不能再假設運算環境單一和抽象化,必須根據不同AI硬體優勢,撰寫能動態調度資源、策略選擇的程式。例如:模型推理時根據當前GPU/NPU/CPU資源,自動分配任務與記憶體;訓練階段動態切分批次、規模到適合硬體容量。
2. 資料流管理與效能取捨
AI軟體須設計高效I/O和快取方案,降低跨裝置資料轉送。例如設計資料批次處理,避免頻繁小檔案搬移造成延遲;引入零拷貝(Zero-Copy)、直接記憶體存取(DMA)等技術,優化跨AI處理單元間的數據流。
3. 彈性多平台適配與API封裝
程式碼必須同時支援多種硬體(如NVIDIA, AMD, Intel, Apple Silicon, FPGA, ASIC),降低平台/生態鎖定風險。透過軟體抽象封裝(如ONNX Runtime、TensorRT、TVM等),將底層驅動與最佳化由自動化引擎處理。
4. AI模型結構與演算法的硬體協同優化
軟體工程需依據硬體特性設計,進行模型壓縮、權重剪枝、低位元量化、自適應稀疏運算;在移動端、IoT等環境,需裁剪適合NPU專屬高效網絡,兼顧效能與能耗。
5. 自動化性能分析與動態調度
軟體需能即時收集運算瓶頸(如飽和率、延遲監控、溫度與功耗),自動調整資源調度(如分布式訓練、模型動態卸載/加載),確保平台持續高可用與平衡效能消耗。

四、軟硬協同的實務挑戰

1. 設備更新與生態割裂

新一代AI加速硬體推陳出新,API多版本分歧,驅動程式和最佳化組件繁雜,軟體須投入大量精力追組件升級與相容。
2. 跨平台開發與可攜性難度
不同硬體的底層驅動和加速指令集千差萬別。雲端、公有雲、私有部署、行動裝置之间切換,需要額外相容層與測試,提升軟體設計負擔。
3. 效能與功耗雙重瓶頸
巨量AI訓練耗電量與熱設計能力成為限制規模化部署的重要因素。軟體設計要配合動態降載、即時降頻、冷備轉移等方案。
4. 組織協同與知識門檻
需工程團隊具備跨硬體、軟體、資料、演算法與運維等跨域能力,難以單靠一種技能組突破資源瓶頸。

五、AIware協作平台的應用與進化——以Perplexity.ai為例

1. 統一多硬體子系統管理與知識共享

平台自動識別並整合多種AI加速資源,統一API呼叫、即時監控、效能回報。比如,AI可感知不同硬體目前狀態,推薦最佳部署策略,工程人員僅專注於邏輯設計。
2. 抽象化與自動優化中間層
平台內建抽象化驅動層,無論底層硬體屬於Nvidia還是Intel,開發人員皆可用一致介面進行參數調教、模型調度、資源配置等工作,極大降低跨平台開發負擔。
3. 自動化效能分析與調整建議
即時分析運算瓶頸、資料搬移、記憶體利用等指標,平台自動給出優化建議、生成運算效能報表、協助AI與人員共同決策。
4. 知識共享與工程流程升級
支援工程師在平台上共用各型硬體的調校經驗、錯誤報告、兼容方案,不斷積累最佳實踐,加速新手上手並避免重複錯誤。

六、未來展望與技術演進

1. 軟體/硬體共同設計(Chip-Software Co-Design)會成新常態

未來軟體工程師必須與硬體設計師密切協作,自研芯片也將搭配客製運行時環境、數據布局介面、感知與調度智能,系統自動完成高層到底層最優映射。
2. AI自動化硬體適配與自調最佳化
信任自動化引擎自動解析模型結構、負載情境與硬體狀態,動態決定推理平台、精度配置,實現極致性能/能效平衡。
3. 跨雲端、邊緣、終端AI架構融合
統一協議、資料專屬軟體控制層支持不同場景無縫切換,軟硬體邊界日益淡化,驅動更多產業自動化與智慧生產。
4. 資料與權限多重隔離與智能安全策略
未來軟體需融合硬體級資料隔離機制、零信任通訊、AI主導的風險偵測與管理,保障智慧應用全鏈條安全。

七、結語

AI硬體與軟體從過往的被動相容,進化為深度協同的競合關係。軟硬協同設計已成為AIware規模化創新必經之路——唯有深入理解硬體特性,設計能動態適配與調優的軟體架構,配合平台化的自動化資源管理、人機協作與知識流通,才能真正發揮AI應用潛能,引領企業與產業進階智能研發的新紀元。
軟硬整合的最終目標,是形成能自我調節、持續優化、永續進化的人機智鏈。在這條AIware進化路徑上,軟體人必須站在算力、數據與人性交會點,主動擁抱技術融合與協作革新。


上一篇
AIware開發18.AI驅動的程式碼質量控制
下一篇
AIware開發20. AIware環境中的開發者角色轉變
系列文
AIware開發29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